第136章 想不通(1/2)
前段时间,谢琢和王忠义在告别姜鱼后,通过陆路前往兴城。
又因姜鱼的委婉暗示,他沉浸在家恨中的发热大脑冷静下来,谨慎思考,又拉着这几年东奔西跑做生意、更了解各地实际情况的王忠义帮忙参谋,终于意识到某些不可忽视的潜在危机。
如果谢琢在后世生活过,他可能会发出“人是一种惯性动物”的感慨,如果没有外力推一把,就很难跳出原来的运动轨迹,用全新的眼光看待问题、发现问题。
那些时常吵架的文武大臣、没资格入朝只能高谈阔论的学子,即便有针砭时弊的,也只会觉得,大盛朝是有点小问题,却会一直这么下去,修修补补就行,出不了大事。
谢琢心惊肉跳之余,想的已不再只是如何找到奸人作祟的罪证、让谢家翻身,而是,这之后该怎么办。
于是,行事风格不再一腔孤勇,而是变得更加克制隐忍,也因此避开了几次大小危机,并意外取得了一封关键的信。
收信人是燕王府长史之子柴弘,如今在兴城做了个法曹,看似官职低微不起眼,却在刑罚之外,管着兴城一带的交通邮驿,其中就包括兴城港的种种经营活动,正好能利用职权便利跟对面的葫芦岛往来。
写信人却无落款,字迹也没半点特色,但从信件内容来推测,多半是个跟柴弘有灰色交易的官员,这一交易还跟葫芦岛势力有关。
谢琢二人本想以这封信为突破口,继续追查,不料柴弘突然以公务之名离开兴城,还将公私宅邸的物品全部清空,俨然听到不妙风声,防范加强。
他们只能兵分两路,从柴弘的亲眷和同僚们身上入手,由此也发现,地方上的官吏竟大都站了队,有倾向燕王的,也有倾向其他几位皇子的。他们不时因为点小事斗得仿若乌眼鸡,却将正事置之不理。
单是一个小小兴城官场就如此,可想而知,朝堂上又是何等乱象?
谢父会被卷入那样荒唐的案子获罪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此番追查高丽人入境一事,谢琢再次隐约嗅到安顺县官吏疑似勾结外敌的味道,心境也愈发悲凉。
但他没有灰心,决定尽人事听天命。
纵然他没有力挽狂澜的本事,至少也要以绵薄之力多护住一些百姓安全。
又因姜鱼的委婉暗示,他沉浸在家恨中的发热大脑冷静下来,谨慎思考,又拉着这几年东奔西跑做生意、更了解各地实际情况的王忠义帮忙参谋,终于意识到某些不可忽视的潜在危机。
如果谢琢在后世生活过,他可能会发出“人是一种惯性动物”的感慨,如果没有外力推一把,就很难跳出原来的运动轨迹,用全新的眼光看待问题、发现问题。
那些时常吵架的文武大臣、没资格入朝只能高谈阔论的学子,即便有针砭时弊的,也只会觉得,大盛朝是有点小问题,却会一直这么下去,修修补补就行,出不了大事。
谢琢心惊肉跳之余,想的已不再只是如何找到奸人作祟的罪证、让谢家翻身,而是,这之后该怎么办。
于是,行事风格不再一腔孤勇,而是变得更加克制隐忍,也因此避开了几次大小危机,并意外取得了一封关键的信。
收信人是燕王府长史之子柴弘,如今在兴城做了个法曹,看似官职低微不起眼,却在刑罚之外,管着兴城一带的交通邮驿,其中就包括兴城港的种种经营活动,正好能利用职权便利跟对面的葫芦岛往来。
写信人却无落款,字迹也没半点特色,但从信件内容来推测,多半是个跟柴弘有灰色交易的官员,这一交易还跟葫芦岛势力有关。
谢琢二人本想以这封信为突破口,继续追查,不料柴弘突然以公务之名离开兴城,还将公私宅邸的物品全部清空,俨然听到不妙风声,防范加强。
他们只能兵分两路,从柴弘的亲眷和同僚们身上入手,由此也发现,地方上的官吏竟大都站了队,有倾向燕王的,也有倾向其他几位皇子的。他们不时因为点小事斗得仿若乌眼鸡,却将正事置之不理。
单是一个小小兴城官场就如此,可想而知,朝堂上又是何等乱象?
谢父会被卷入那样荒唐的案子获罪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此番追查高丽人入境一事,谢琢再次隐约嗅到安顺县官吏疑似勾结外敌的味道,心境也愈发悲凉。
但他没有灰心,决定尽人事听天命。
纵然他没有力挽狂澜的本事,至少也要以绵薄之力多护住一些百姓安全。